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,同学们越来越意识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。7月11日,为了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,提升实践能力,指导老师雷海鸣带领柳叶社成员前往建湖县收成村卫生室开展活动,围绕“下得去、用的好”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,探讨“培养—就业”联动改革路径。
社团成员们通过走访,了解村卫生室的建设情况、硬件条件以及慢病管理模式,对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。
一、基层医疗的艰辛与坚守
走进村卫生室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简陋的设施和忙碌的医护人员。尽管条件有限,但他们依然坚守在这里,为村民们提供着基本的医疗服务。通过与医护人员的交流,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工作不仅繁重而且充满挑战。面对村民们的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,他们需要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和专业知识去尽力解决。这种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坚持为患者服务的精神,让我们深受感动。
二、医疗资源的匮乏与需求
在走访过程中,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基层医疗资源的匮乏。许多村卫生室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,这使得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变得较为困难。同时,我们也了解到村民们对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。他们渴望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和治疗方案,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。作为医学生,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动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,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。
三、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性
在村卫生室,我们见证了医护人员与村民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。他们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,更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。通过与患者的交流、倾听他们的诉求,医护人员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,让患者在病痛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情。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让我们深刻认识到,作为未来的医生,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,更要学会如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,给予他们全面的关怀和支持。
这样的实地调研活动旨在帮助同学们尽早接触医疗环境,早感悟医生的职责,早体验医学的魅力,实现“三早”教育。